文/ 實習記者 許莉蕓
在過去的一年里,無疑是小微企業老板們心臟備受考驗的一年:“用工荒”、“錢荒”、民間借貸風波、“跑路潮”……實體經濟難做、實體經濟“空心化”的警覺之聲屢屢傳來。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教授關于“不偷稅漏稅九成企業可能會倒閉”的言論,更是道出了小微企業的生存困境。
遭遇寒冬:生存保衛戰
樓市徘徊、基建規模控制、人民幣升值壓力、GDP增速放緩……是宏觀經濟面給出的信號。融資難、稅負重、成本高、競爭激烈、銷路不暢……是小微企業面臨的難題。對于這些員工不到20人、年營業額只有100萬——500萬的小微企業來說,2011年的寒冬苦不堪言。
蔓延在歐美的債務危機,使得眾多以出口為生的企業無單可接;原材料價格和人工成本的上升,又讓本就利潤薄如紙的中小企業不堪重負;尤其是對信貸投放量的嚴格收緊,幾乎壓得本就資金薄弱的中小企業窒息。就融資難而言,我國的一些學者已多次證明,盡管國企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40%,貸款卻占金融機構貸款總量的80%,而大量的以中小(微)企業為主的民營企業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率約為60%,其貸款卻占不到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總量的20%。深圳某電源外貿企業負責人王源向記者坦言“有實力的企業找銀行貸款,我們只能通過自己的方式解決”。上海澤陽信息科技公司CEO張元剛則告訴記者,他們曾經為獲得100多萬元的流動資金貸款,談了多家銀行都沒有成功,最后只能依靠民間借貸融資,渡過難關。銀行借貸無門,不少企業只得選擇民間借貸。重慶微企之家QQ群的一名負責人宋先生透露,“今年由于經濟形勢的變化,民間借貸的年利率水漲船高,不少借貸年利率已經漲到了20%~30%,幾乎成了高利貸。高額利息成為企業發展過程中沉重的枷鎖。一些企業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沒多久就關門倒閉了。”
寒冬里的政策暖風
初創期的小微企業,在和別人競爭時,價格是唯一可行的競爭優勢,“我們企業每單的繳稅額在營業額的8%到10%以上,這通常占到我們利潤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成立于2010年初的上海愛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員工20人左右,主要從事網站建設、網絡營銷和電子商務等信息技術服務,雖然過去一年的營業額有數百萬元,但究竟利潤有多少,陳經理一直搖頭。“很多時候,一單做下來,利潤僅在5~10%之間,而作為服務型企業,主要納稅的品種是營業稅,稅率是銷售額的5%,加上利潤25%的所得稅,如果客戶再克扣一些尾款,項目甚至要虧錢。可為了在初期打出名聲,賠錢我們也得做。”這樣的局面也是小微企業發展面臨的共同難題。
2011年10月12日,國務院提出了被譽為“國九條”的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金融財政措施,涉及中小企業融資和稅費減免等,旨在幫扶小微企業。11月1日,修改后的《國務院資源稅暫行條例》開始實施,提高了增值稅和營業稅的征點,直接緩解了小微企業生存難的狀況。11月17日,財政部聯合國家發改委發布通知,提出免征小微企業22項行政收費,具體包括有企業注冊登記費、稅務發票工本費等。2012年2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了新政策,旨在財稅和金融方面減小中小企業壓力。主要包括:要擴大中小企業專項資金規模,中央財政安排150億元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主要支持初創小型微型企業;支持小型微型企業上市融資;放寬小額貸款公司單一投資者持股比例限制,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可改制為村鎮銀行。
地方政府對小微企業的生存困境更有發言權。一向被譽為創業沃土的廣東省更是如此。近日,廣東省政府出臺了《2012年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助力小微企業突圍,推動中小微企業發展。共包括八個方面內容共計56條措施,一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支持引導和放大作用;二是認真落實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三是依法給予中小微企業行政收費、社會保險繳費、土地價格優惠;四是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五是積極幫助中小微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六是強化對中小微企業的公共服務;七是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責任機制,確保國家和省的各項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深圳某電源外貿企業負責人王源說,“56條”中他認為最“實惠”的就是減稅政策。比如,規定對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6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其所得減按50%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廣州市這類微型企業數量眾多,解決了大量就業人口。減稅將有利于企業熬過這個“冬天”,同時也可以避免出現因企業倒閉而大批工人失業的情況。
此時政府出臺的各項政策對小微企業而言無異于久旱逢甘霖,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將政策“落地”,能夠對小微企業的發展起到實際的幫助。對于國內小微企業而言,也有可能會醞釀一個“百舸爭流”、熱情迸發的發展局面,也喻示著小微企業發展“春天”的即將來臨。
寒冬漸遠去,暖春即將來
廣州市旺佳貿易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謝陶表示,“56條”的出臺表明廣大中小微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他認為首先要確保政策的具體落實、安全著陸,他希望政府能夠通過多種渠道組織企業家參加政策宣講會,讓企業家充分了解政策內容及獲得各項政策和專項資金支持的具體操作方式。
廣州市金融服務促進會秘書長陳力在學習省政府出臺的“56條”全文后表示,“這次省政府出臺的措施,能夠切實有效地為中小企業減負,也有利于為中小企業提供投融資擔保的機構分擔風險。希望市里有具體配套的政策文件和實施細則出臺,便于省里的56條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實處。”他認為,“56條”中有關“運用再貸款、再貼現和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等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及“支持銀行機構建立適應中小企業特點的信貸管理和貸款評審制度”的措施非常好,對推動民營企業融資具有深遠意義。因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是當前扶持民營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行動。
在“經濟寒冬”和“政策暖風”的雙重裹挾下,小微企業的下一步頗為耐人尋味。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金融系主任陸軍教授表示小微企業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積極應對挑戰,首先要專注核心業務,加強財務管理,防范和化解風險;然后,追求差異化發展與品牌建設;還要強化渠道建設,縮短流通環節,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最后要充分了解并利用政府的服務、優惠政策與措施。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特約評論員馬光遠認為“對小微企業的政策,都不應是短期、臨時性的,更不應是簡單扶持性的,而應將其放到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層面,出臺框架性的制度性方案,給小微企業以長期的預期。”
截至2010年底,我國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達3452.89萬戶,登記從業人員7097.67萬人,小微企業已經在經濟和社會民生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和不可或缺的角色。隨著國家對小微企業的重視,相信以后也會有更多惠及小微企業的政策逐漸出臺。畢竟,扶持小微企業就等于服務未來。我們堅信,小微企業的春天終將到來,只不過我們希望它能來得更早一些。